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画室首页 > 善举视角 >

自然而然的由“工”到“写”

从早年的工艺设计专业到装饰绘画教学,从工笔花鸟创新到写意人物突破,在不经意间跨越了数个艺术领域,完成了作品面貌的一次次蜕变。

  马书林在鲁美工艺系学习染织设计时期,为了研究各种图案造型,经常对各种花卉进行写生训练,这对他工笔花鸟严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并且设计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训练,也给他以绘画全新的认识。这些感悟凝聚在作品中,就形成了马书林早期谨严不苟的工笔画,并以敏锐的形式探索实现了传统工笔画的创新。

  这一批工笔花鸟的代表作中,《鹅鹅鹅》的命运尤为波折。这幅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之作,曾于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以其高2米的巨幅之作,不仅在当时的工笔花鸟画中规格独一无二,更因其创新的画面语言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可惜这幅作品在南京分展区展完,作为优秀作品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评奖时,因南北温度、湿度的差异画面崩碎了,只好临时拿送荣宝斋重新托裱。结果使得包括评委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见到这幅作品。

  但《鹅鹅鹅》这种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式,给当时相对传统的工笔花鸟界以强烈震撼。这幅作品对中国工笔花鸟画地探索,以及其本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仍然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见到更多的是马书林的写意人物,但这种从工笔到写意的大幅度转型,却绝非偶然突变,期间经历了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在他早年的工笔花鸟画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写意的端倪,其工笔画的背景处理均为写意画法,可谓是“笔工意写”。著名理论家尚辉曾评价说:“他的骨子里一直不乏豁然旷达的写意精神,即使是在他《鹅鹅鹅》作品对于群鹅的精微描绘中,也可以看出他在画面整体意境、主体敷色与背景渲染上呈现出的不拘实景再现、不尚重彩妍丽、不绳精工巧刻的写意精神。这暗示了他能够从工笔重彩转向水墨写意的某种必然性。”

  80年代后期,他真正开始了写意戏曲人物画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转型。对于这种由“工”到“写”的转向,马书林自言:“对画种画域的不断拓宽,逐渐觉得工笔绘画的方式已满足不了我要表现内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似乎在大写意的绘画形态上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物象更贴近一些的绘画语言。美的规律性是相通的,学习过程中对物本身的理解很重要,这是日积月累后,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